2010-7-28 9:35:51 阅读1481 评论0 282010/07 July28
》》》当当购买《《《
2010-7-16 10:38:46 阅读1550 评论0 162010/07 July16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唐骏“学历门”事件,方舟子揭露出著名职业经理人唐骏海外学历、经历造假,矛头直指“诚信”问题,还被总结出一个新成语:“唐骏读博”,借喻精英分子不诚信。 “学历门”事件涉及公关、出版、媒体如此多的环节的人集体跟随包庇、维护造假,显然,这绝不是偶然的个案,那么,人们不仅要问,还有多少“精英”还在继续“唐骏读博”?
“唐骏读博”事件的背后,实质是洋奴主义的溃败!
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制造”快速缔造着“世界工厂”,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不过,中国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伴随经济的崛起,中国正从世界工厂阔步迈向国际精英俱乐部。
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雅虎、亚马逊、eBay、MySpace等国际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几乎全线崩溃,有些公司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取一个中国名字,便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与此相对的是,Intel、IBM、惠普、诺基亚、思科等国际IT企业却风光无限。
IT制造业的成功原因只在一个:Intel等企业延续了制造业(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辉煌,西方的成熟生产技术加上本土的廉价劳动力,成功被批量“复制”。然而,互联网的改变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颠覆了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正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信息化。人们在不断呼唤“先进”技术规则的同时发现,成功并不能仅靠“复制”规则就可以简单实现。
国际精英们解读到中国机会之后,“唐骏们”拥有丰富的海外经历,又熟悉本土的风物人情,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进一步适应中国的敲门砖,他们被熟悉中文环境、熟悉中国文化,被贴上本土化的标签。
从互联网与IT制造业的对比中,“唐骏们”似乎嗅到了一种成功的诀窍: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应该打破制造业规则限制的桎梏,“复制”工厂成功的下一步,机会应该在复制文化上。他们深谙古老文明国家“完美”、“圆满”的要诣,不惜误导甚至造假来不断营造自己“一流”的光环:一流的学校、顶级的学历、炫目的履历。
上帝是公平的,在“唐骏们”迷信“成功”的规则可以复制的时候,低迷的业绩却不断地提醒“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不折不扣的伪命题。现在已经不是靠“规则克隆”就可以成功的时代,当我们垂涎于国外各类商业模式,当我们只会跟随国外新业务的推出便闻风而动,我们离创新国家便越来越远。
当欧美国家由于次贷问题陷入“W”型经济危机之际,发达经济体亦不能妄想“复制”此前的成功来走出泥潭,人们由此怀疑凯恩斯主义的长期有效性,而“复制”就能成功早已走入穷途末路。
“唐骏们”一方面利用中华文化中的“完美”情结,另一方面不断堆砌“国际精英主义”头衔来“丰富”自己,俨然成为西方成功模式的代言人,洋为中用的完美代表。沸沸扬扬的“学历门”事件敲响了丧钟,最终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颜面扫地的昔日打工皇帝,“唐骏读博”式的国际精英主义的本土“成功”模式,一夜之间暴露出其洋奴主义的本质。
人们不仅要问:珍妮纺纱机成就了欧洲,掘金成就了美国,世界工厂成就了日本,现在,谁能成就中国?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味“克隆”,甚至不惜造假的洋奴主义肯定不行。( 醒客)
著作新书:《裂变——看得见的未来》
》》》当当购买《《《
》》》豆瓣书评《《《
2010-7-5 10:41:06 阅读937 评论0 52010/07 July5
安德鲁·基恩说,现在是业余者狂欢的年代,在互联网上,尤其是所谓的 web2.0浪潮之下,由于网络给每一个人提供了话语机会,因此互联网不再是权威的天下,蹩脚的业余爱好者将取代专家,互联网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业余者的乐园。
换句话说,我们,这些自称网上的君子,在基恩看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我们是乌合之众吗?
当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专家与业余人员的传统区别变得模糊,问题真的很严重吗?
其实,基恩可能忘了,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区别所谓的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我们的祖先左手在树上摘了桃子,右手擦一擦就送到嘴里,祖先们是否问过:谁是生产者,谁又是消费者?
人类社会的分工,使得人的身份角色化,才有了基恩说的创作者与观众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达到了极致,人,像螺丝钉一样,只属于千百万个协同工作的小单元。
如果基恩能够穿越到社会分工初期,我想他应该写出这样一段话: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些奇怪的名字导致人们的身份不再相同,那些天生相同的人,身份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区别呢,问题很严重!
业余者充斥的舞台又有什么不好呢?真正有序的社会,不仅让业余者充分行使权力,而且更能够依据结果区别出,哪些是业余的、哪些是专业的,而不是仅仅就身份而妄下断言。
当获得新闻奖的大师作品被认定作假,那些在传统规则中享受“终身”特权待遇的高贵角色,他们维持了传统秩序,但那是我们想要的公平吗?如果打碎特权也叫问题,我愿意问题来的更严重一些!
我的《裂变》一书,提到了社会分工回溯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强大组织能力,传统依靠复杂社会分工流程化作业,在信息时代到来时变得更加便捷,当一个人通过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一份自己报纸,你还对那些靠大型印刷厂,依靠庞大工人队伍才能兑现的报纸印刷依依不舍吗?
从大法官到独立陪审团,民众的力量得以彰显,我们不是乌合之众!只要你不只是站在传统利益的守财奴角度,这个问题不复杂。(文/醒客)
参考:豆瓣《裂变》
2010-6-8 2:14:56 阅读1007 评论0 82010/06 June8
四年多以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博客搬家》的文章,当时的情况是:新浪把博客做出一波行情之后,几大门户以及一些大的专业博客网站,为了争抢稀缺的博客作者资源,提供了“交钥匙”式的博客搬家服务,也就是把作者之前在别的网站的博客文章,全部搬过来,最后向作者移交在本站的用户名和密码。
当时我担心,简单人力战术的“搬家”,并不能有效提升博客网站运营能力,也不能提升博客作者的影响力。
今天再回头来看,在国内,博客最终以门户博客成为压倒性优势而告终,博客概念已经非常普及,成为了门户标配业务,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基本上在各个网站都有博客在同步更新,这或许就有当初各网站博客编辑作为搬家工的“业绩”。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博客运营者众多,但并没有一家网站实现了博客的商业价值突破,博客商业价值只是门户新闻广告业务的简单延伸。
再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10月12日新浪举办的博客研讨会,当时对于博客未来的认识有两大派系:一类是以媒体记者为阵营的,支持新闻模式,即博客是新闻人的工具,将改变新闻产生方式;另一类意见是以互联网行业为阵营的,所谓博客原教旨主义,即博客将颠覆现有媒体,最后,一批博客将取代此前传媒时代的明星(或精英)。
这两种解读都只提到方向,没有提到路线,且只解决了公共影响力问题。
我当时提出了博客的两种场景形式(详细参见:杂说博客,博客研讨会发言):精英传播、个人分享。前者与上面说的两大派系观点属于同一范畴,即公共传播;后者则属于社区传播范畴。而结合新浪的媒体定位,最适合新浪的是第一种:精英传播。后来新浪发动的名人博客战略也就是精英博客,我作为新浪博客幕后的推动者,有幸在2005年9月23日被金建华和侯晓强当成了名人博客试验的小白鼠。
当初做得红红火火的博客中国(其时已经改名为博客网),本来可以在第二条路线:个人分享上与新浪名人博客形成互补,但方兴东似乎着了媒体的魔,硬要和新浪拼媒体。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到现在,基本走的都是精英博客(名人博客)路线,在个人分享上,个人博客依然没有太多建树,最接近的是qq空间,也和精英博客一样,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太大突破。
现如今,博客在各门户多少都有点鸡肋的味道,我想,跟过于精英媒体化的思维不无关系,简单以原创文章取代博主经营,让本来属于“新媒体”的业务蜕变成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博客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就不难理解。
国内博客集中在精英博客上血拼,精英博客最后的形式又被简化成了专栏博客,(精英博客与专栏博客对比,参见:商业基因与基因自私性 )最后博客编辑只为抢博客作者文章,彻底退化成传统媒体时代的抢稿源行为。我想与博客运营只看到媒体价值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今天的题目了。
问题的起因源于栾轶玫的一个微博帖子,说“搜狐微博有一个做法是很有媒体意识的,微博编辑通常将一个人发表的若干微博,以中心观点的形式写成一篇新闻,并发表之。这也使得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得到重新整合,我唯一的担忧是,这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极高,防止为了吸引眼球而冠以名不符实的标题,否则对博主与传播都是一种伤害。”
栾轶玫担忧对编辑的素质要求高,其实,这已经不是要求高的问题,能够胜任既完成整合又不伤害传播的“超级编辑”并不存在。既然碎片已经存在,为什么不更多地信任碎片能够成为载体,而非要找出一个“全知全能”的看门人(编辑)?(参考: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
去年开始的这一轮微博浪潮,门户网站先后推出微博,而现在“名人”争夺暗流涌动,争夺名人的目的很明显,这些具有“眼球”的人,能够带来更多关注,或者说,他们的每一段微博都能带来独立的媒体价值。
媒体固然有价值,但媒体之外也有价值,用长尾理论提出者安德森的话说,甚至他们的总和要远远超过媒体价值。
那媒体之外的价值是什么呢?一个是内容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内容关联的价值。
内容多样性好理解。除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事件,还有数不清的小范围讨论需要在半公开状态,甚至还有一些讨论需要在封闭状态讨论,我对栾轶玫关于微博上“私密空间”比媒体话语更多的质疑时的回复是:“想想我们平时是在媒体话多还是跟朋友爱人话多就知道了”。其实我觉得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只是许多人,当前还只是把微博当成媒体工具而没有当成电话或者MSN/QQ那样的交流工具。
内容关联性价值,在一篇文章拆开了变成一个个独立的观点传播后,伴随的不只是传播文字的变短,更重要的是分拆观点传播时,更便于在微博上进行讨论,简单地说,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所谓关联性)要比单个人闭门写上几千字要有价值的多。当然,由于微博还不是一个高效的协同创作工具,大家不要以效率问题来怀疑它的方向性。
关于微博碎片化的进一步后果, 6月中旬或下旬,我的新书《裂变——看得见的未来》将有更系统的分析。这个问题到这里不算结束,很快我会把相关观点分享给大家,谢谢!(文:醒客Thinker)
2010-5-31 1:31:47 阅读12501 评论1 312010/05 May31
更多移动互联网文章:>> 进入这里